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湖之鱼
(清)林纾
林子啜茗于湖滨之肆,丛柳蔽窗,湖水皆黯碧如染,小鱼百数来会其下。
戏嚼豆脯唾之,群鱼争喋。然随喋随逝,继而存者,三四鱼焉。再唾之,坠缀葑草之上,不食矣。始谓鱼之逝者皆饱也。寻丈之外,水纹攒动,争喋他物如故。
余方悟:钓者之将下钩,必先投食以引之。鱼图食而并吞钩。久乃知,凡下食者皆将有钩矣。然则名利之薮,独无钩乎?不及其盛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
(选自《畏庐文集》)
注释:①林子:林纾(shū)自称,中国近代文学家、翻译家。②肆:指茶馆。③豆脯:豆豉之类佐餐小食品。④喋:成群的鱼儿吃东西。⑤葑(fēng)草:水生植物。⑥寻:长度单位,八尺。⑦薮(sǒu):原指水少而草木 茂盛的湖泽。后比喻人或东西聚集的地方。⑧及:趁着。⑨盛:多,频频。
【1】解释下列词的含义。
(1)小鱼百数来会其下。 会:_____
(2)寻丈之外水纹攒动争喋他物如故。 故:_____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不及其盛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
【3】文章写观鱼喋食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意具体说明。
【答案】【1】 (1)聚集 (2)原来
【2】 (如果)不趁着他人频频下食的时机而离开,能够脱钩而游走的又有几个(多少)呢?
【3】 由事及理,通过观察双鱼喋实引发感悟,告诫世人,莫为名利所诱惑而吞下吊钩,而成为他人盘中之物。(或:要拒绝诱惑,淡泊名利,才有真正的美好自由)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常用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常见的文言现象: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是文言文词语考查的重点,也是学生需要重点识记的知识要点。“会”字在课内文言篇目《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中指的是聚集,联系上下文可知此处与《岳阳楼记》用法相同。“故”字根据翻译可知和《狼》中“两狼并驱如故”的“故”相同,即可得出答案。
【2】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本句中要注意“及”“去”“逝者”“几何”的翻译,一定要解释准确。
【3】考查课外文言文内容理解和文章大意分析,结合问题首先要分析观鱼喋食的作用,注意结合文意,可以将文章中重点句子进行简要翻译,最后点明文章主旨。通过文中的第三段,“余方悟:钓者将下钩,必先投食以引之。鱼图食而并吞钩。久乃知,凡下食者皆将有钩矣。然则名利之薮,独无钩乎?不及其盛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总结概括,得出答案。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译文:
林生坐在西湖边上的茶馆里喝茶,四垂的柳条遮蔽着窗口,一汪湖水,深苍碧绿,犹如染过一般,百余条小鱼正汇聚在窗下的水面。
他就试着将肉干嚼碎朝水面唾去,借以取乐。鱼儿纷纷争着抢食。然而一边争食一边又游开 了,一直觅食而不走的,只不过三四条而已。林生便再嚼食唾下,碎肉沉入水底,粘结在茭白根上,鱼也不再去食它了。林生起先以为鱼的离去是因为都吃饱了的缘故,可离窗口一丈左右的地方,水面泛起一圈圈涟漪,不住地晃动着,那些小鱼如先前一样,又在争食其它东西。
林生顿时想到:钓鱼的人在垂下鱼钩之际,必定先以鱼饵为引诱,鱼儿要想吃食,便同时吞下钓钩。时间久了,鱼儿便知道,凡是有饵食的地方多半有钓钩。然而,那名利汇聚之所,难道没有别一种“钓钩”么?如果不趁着他人频频下食的时机而及时逃走,能够脱钩而远逸他方的又能有几个人呢?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