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塞露初晴注
唐 雍陶
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
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
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
行子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注:唐宣宗大中年间,唐朝与吐蕃、回纥等民族的统治者曾一度休战,边境得到暂时安宁。作者当时途经边塞,写下这首诗。
(1)请赏析这首诗颔联的表达效果。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情感?
【答案】(1)运用了拟人手法。展示了一幅雨后塞外草原的壮观景象:雨后积雨调皮地在青草丰茂的路上流淌,炊烟依依不舍地盘旋在绿杨簇拥的村庄。表达了作者对宁静和谐的草原风光的喜爱之情。
(2)对草原风光的喜爱;对“胡人”的警告;对唐军强大的戍守力量的自豪;对暂无战事的欣喜;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外。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能力。赏析诗句,首先指出诗句运用的表达技巧,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内容分析诗句是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最后点出诗句运用该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鲜果,抒发了什么情感。本题要求赏析这首诗颔联的表达效果。仔细阅读颔联“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这一联描绘了雨后塞外草原的壮观景象。雨后黄昏时,积水在青草丰茂的路上自由地向低洼处流淌,袅袅的炊烟还盘旋在被绿杨簇拥的村庄上,展示了一幅旖旎如江南风光又不失北国雄浑的壮丽图景。运用“侵”“傍”两个字,赋予积水和炊烟人的情感,是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宁静和谐的草原风光的喜爱之情。答题时,注意先答出拟人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最后点出运用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不能只答手法,而丢了具体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分析。本题题目是“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情感”,这是一首边塞诗,一般的边塞诗总是着重写激烈的战斗,充斥着烟尘烽火和刀光剑影,给人以苍凉、悲壮甚至恐惧之感。这首诗却迥然而异,前四句用“晚虹”、“斜日”、“青草”、“残烟”、“绿杨”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色彩异常艳丽,但秾丽中又有清新之感;风光宛如旖旎江南,但旖旎中又有北国的雄浑,讴歌了边塞初秋时节雨后新晴的明丽风光,使人感到清新、宁静和安谧,洋溢着十个人对草原风光的喜爱之情。“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贾谊《过秦论》:“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北方游牧民族常向南扩展势力,故“南牧”实含有侵略的意味。“汉将”即指唐将,此是唐诗中的惯用法。“北门”,即北方门户,《旧唐书·郭子仪传》:“朔方,国之北门。”这两句是警戒北方游牧民族,休得南下侵略,因为强大的唐军正驻守在北方,是卫国的长城。最后两句“行子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前一句是紧承第三联,如果说上一联中还隐含着作者对战争的戒备心理的话,那么,经过打听,证实此时确乎停止战争了,作者的戒备心理也就随之消失,不禁欣然于怀了。一个“喜”字,生动地传达出了作者此时的高兴情怀。于是,他悠然地看着三三两两的游骑在草原上打猎,往来驰逐,心情轻松愉快。一个“闲”字,与上句“喜”字相对应,进一步表现了作者的愉快心情。“秋原”二字,又将读者的想象引回到前四句,那雨后初晴的美景,又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并且,在前四句静景的描写上,又增加了动态的游骑。动静结合,使整个草原更富有生气,把景色装点得更加美好,表达诗人对暂无战事的欣喜之情,以及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之情。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