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华南师范大学《学校德育》在线作业题库(6)

所属学校:华南师范大学 科目:学校德育 2015-03-17 11:29:54

1.第1题

我国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是()。

A.价值澄清法

B.价值分析法

C.社会学习法

D.说理教育法

标准答案:D

2.第2题

德育的育德功能使教育活动更有利于()。

A.促进个体自我完善

B.满足个体需要

C.帮助个体社会化

D.发展个性

标准答案:A

3.第3题

道德观点达到坚信不移的程度并能指导个体行为时,就会变成()。

A.道德信念

B.道德品质

C.道德意志

D.道德认识

标准答案:A

4.第4题

说理教育法的基本作用是()。

A.陶冶道德情操

B.获得道德经验

C.磨练道德意志

D.提高道德认识

标准答案:D

5.第5题

在心理-社会发展中,意志训练,自我控制,能做决定属于的心理阶段是()。

A.勤奋对自卑

B.基本信任对不信任

C.主动性对罪疚感

D.自主性对羞怯和疑虑

标准答案:D

6.第10题

语文课文中渗透德育的主要方法有()。

A.紧扣文眼、创设情境渗透

B.分析人物形象、对比中渗透

C.导语中、背景介绍中渗透

D.以上全部都是

标准答案:D

7.第11题

根据《小学德育纲要》,小学德育的“最经常的途径”是()。

A.隐性课程

B.教育实践

C.活动课程

D.各科课程

标准答案:D

8.第12题

活动课程中,主要以兴趣、爱好和志向为基础,跨越年级界限而开展活动的课程类型是()。

A.社团活动

B.学生会活动

C.班级活动

D.级会活动

标准答案:A

9.第13题

学校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及活动,都具有道德意义。这是因为这些因素和活动都隐含着()。

A.道德价值

B.道德认知

C.道德思想

D.道德知识

标准答案:A

10.第14题

德育内容中,孝敬、慈爱和男女平等所属的道德关系范畴是()。

A.个人与社会

B.个人与家庭

C.个人与国家

D.个人与国际

标准答案:B

11.第25题

在小学阶段,家庭德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

A.家庭作业

B.家务劳动

C.家庭经济来源

D.家庭关系

标准答案:B

12.第26题

在尊重学习者方面,学校德育的核心问题是()。

A.考虑儿童的身心特点

B.从社会现实出发

C.有效促进师生互动

D.尊重儿童的道德主体性

标准答案:D

13.第27题

德育测评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实施阶段

B.反馈阶段

C.准备阶段

D.汇总阶段

标准答案:A

14.第28题

具有学校特色的德育目标贯穿于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之中。它所指的是()。

A.校训

B.校纪

C.校规

D.学校规章

标准答案:A

15.第29题

教师针对某一学生学习的特殊状况进行跟踪评价的道德学习状况评价策略是()。

A.作品分析

B.问卷调查

C.个案分析

D.观察访谈

标准答案:C

16.第30题

下列特点中,最能体现社会行动模式特点的是()。

A.可操作性

B.情感性

C.认知性

D.实践性

标准答案:D

17.第31题

下列学习指导类型中,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不同指导内容的性质和特点来划分的类型是()。

A.品德形成指导、智能发展指导

B.学习指导、课外指导

C.生涯指导、人格指导

D.生涯指导、品德形成指导

标准答案:C

18.第38题

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基础是()。

A.教育活动与实践的可行性

B.活动及其中的人际交往

C.活动课程的道德价值

D.班级团队活动的举办

标准答案:B

19.第39题

班主任有效履行班级德育职责的关键是()。

A.进行学生品德评价

B.进行个别指导

C.尊重学生

D.解决突发事件

标准答案:B

20.第40题

与其它教材的编写一样,编写品德教材的中心工作是()。

A.教科书的编写

B.学生指导用书的编写

C.课程资源开发

D.教师指导用书的编写

标准答案:A

21.第6题

评价性用语通过体现是与非、善与恶、应当与不应当的判断性词语来反映教育者的意图或要求。

标准答案:错误

22.第7题

在学校教育中,必须始终把教育性的活动与交往作为组织德育过程的基础。

标准答案:正确

23.第8题

开展班级个体指导的方法中,说理、问题解决、行为指导和行为矫正都是一些常规的方法,移情和感情陶冶是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

标准答案:错误

24.第9题

相对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而言,家庭教育的自我取向性、现实性、功利性、从众性等特征比较明显。

标准答案:正确

25.第15题

学生指导中,生活指导主要涉及课程模块的选择、升学、就业等。

标准答案:错误

26.第16题

儿童个体的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是一种生活经验过程和社会实践过程。

标准答案:正确

27.第17题

德育手段、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不是德育艺术问题。

标准答案:错误

28.第18题

对小学教育实践来说,除了各科教学直接隐含指导因素之外,班级指导之职一般由班主任、教导处、少先队组织力量共同承担。

标准答案:正确

29.第19题

劳动教育属于德育内容的道德关系范畴。

标准答案:错误

30.第20题

资料收集是通过学生主体的互动学习来激活道德情绪、培养道德认知能力的基本方法。

标准答案:错误

31.第33题

“小强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真是好样的!”属于评价性用语中的间接性评价。

标准答案:错误

32.第41题

重视德育的价值就是重视德育的个体价值。

标准答案:错误

33.第42题

相对于各种自发的环境因素而言,家庭德育对于儿童品德的影响也是无意识的。

标准答案:错误

34.第43题

教育实践中,由于班主任被视为“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所以班主任工作只能作为各级各类学校落实德育工作的辅助途径。

标准答案:错误

35.第44题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生动的说明了环境对品德形成的重要影响。

标准答案:正确

36.第45题

班级是学生作为生活者、成长者的首属群体,而家庭则是第二归属群体。

标准答案:错误

37.第46题

品德综合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要以儿童的学校生活为基础,让儿童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回归学校生活。

标准答案:错误

38.第47题

德育的唯一功能就是培养个体品德,以促进个体自身的完善的发展。

标准答案:错误

39.第48题

在德育方法中,合作学习法的主要功能是提高道德认识、陶冶情感、磨练道德意志、养成行为。

标准答案:错误

40.第49题

德育评价的组织实施中,反馈形式只可以是书面形式,因为书面形式为了体现反馈工作的正式性与适切性。

标准答案:错误

41.第21题

道德

标准答案:

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形式,依靠社会舆论和个体良心来调节人与其他存在物之间关系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行为活动的总和。

题目分数:3.0

42.第22题

社会德育

标准答案:

社会德育是指学校和家庭之外、一切以引发或促进个体品德发展为目的的活动或者影响过程。

题目分数:3.0

43.第32题

德育实施方案(计划)

标准答案:

德育实施方案或计划是在学校德育的整体规划下以德育课程标准为指导的工作设想和实施计划,其中包括了整个学校环境中实施德育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信息的运用和组合。

题目分数:3.0

44.第34题

学生品德评价

标准答案:

学生品德评价是学校德育评价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依据一定的评价指标,运用一切科学可行的方法、技术,系统地收集有关的资料信息,对学生的品德状况及其发展作出价值判断的活动。

题目分数:3.0

45.第35题

德育方法

标准答案:

德育方法是为了达成教育目标、完成德育任务,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方式(程序、策略等)的总和,包括教师影响学生、促进其品德形成的方法和在教师指导下自我教育的方法。

题目分数:3.0

46.第23题

德育价值得以重现的社会背景有哪些?

标准答案:

(1)德育价值即德育价值主体的需要在德育活动及其功能上的对象化反映。(1分)(2)现实的道德危机促进社会反思,要求“寻回”德育的价值。(1分)(3)对科技与工商业进步的认识的加深。(1分)(4)全球化和世界日趋多元化、多极化的要求。(1分)(5)家庭的教育功能趋于弱化。(1分)(6)终身教育观念及其制度的产生。(1分)

47.第24题

简述学校德育隐性课程的特点。

标准答案:

与德育显性课程相比,德育隐性课程的特点是:(1)间接性、内隐性。(2分)(2)范围的广泛性。(2分)(3)影响的不确定性。(1分)(4)有意识和无意识的交互作用。(1分)

48.第36题

简述小学各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基本要求。

标准答案:

一、分析学科性质和特点(1分)二、符合小学生的品德发展特点和生活实际。(2分)三、规范教学制度(1分)四、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和专业素养(2分)

49.第37题

简述道德与社会(生活)分科设课的特点。

标准答案:

道德与社会(生活)分科设课的特点在于:(1)各门课程重点突出,道德课程重在道德判断力和道德实践力的培养;(2分)(2)生活科重在日常生活知识的把握、生活兴趣的培养和生活能力的初步养成;(2分)(3)社会科则重在对社会生活的了解和公民基础素质的培养。(2分)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