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秋奥鹏《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二次作业

所属学校:其他大学 科目:马克思主义原理 2015-03-17 12:41:51

题号 题目 正确答案

1-1 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这一论断主要指出了( )

A、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

1-2 实践活动的目的是( )

A、改造精神世界B、改造主观世界 C、改造客观世界 D、改造内心世界 C

1-3 实践有力地驳斥了不可知论,因为它能够把( )

A、人的认识能力无限提高 B、人的认识器官无限延长 C、谬误转化为真理 D、真理变成现实 A

1-4 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

A、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B、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C、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D、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C

1-5 直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是( )

A、真理的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B、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C、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 D、真理是客观的,谬误是主观的 B

1-6 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要检验认识是否同( )

A、已被实践证明的真理相符合 B、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 C、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 D、已有的理论相符合 C

1-7 “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这句名言表明( )

A、人们无法真正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B、由于主观原因,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的认识会有不同C、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的认识有正误之分D、客观条件是制约人们认识的决定因素 B

1-8 下列各项中,正确表述认识客体的含义的是( )

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B、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C、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D、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 A

1-9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B、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 C、实践和理论的关系D、认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

1-10 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的基础是( )

A、理论 B、人C、实践 D、本质 C

1-11 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产品的交换形式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C、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D、产品的分配形式 C

1-12 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是( )

A、 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 B、 生态环境的不断改改善 C、 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 D、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D

1-13 一定社会上层建筑所包括的内容( )

A、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意识形态及与此相应的各种制度、设施的总和 B、是一切阶级的意识形态 C、只是国家政权及其设施、组织的总和 D、只是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 A

1-14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物质基础 C、生产关系可以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D、生产力落后于生产关系的变化 A

1-15 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指( )

A、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的先进代表 B、无产阶级的伟大政治家和思想家 C、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D、历史上反抗剥削阶级的革命领袖 C

1-16 社会意识是( )

A、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B、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 C、人类自我改造的过程D、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D

1-17 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因素是( )

A、地理环境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C、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 B

1-18 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是( )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阶级斗争规律 D、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 A

1-19 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 )

A、社会心理在内的不同层次的社会意识的总和 B、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 C、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大部分社会科学 D、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C

1-20 “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 )

A、历史循环论观点B、历史宿命论观点 C、机械决定观点 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D

2-1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有( )

A、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D、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ABCD

2-2 真理和谬误既对立又统一,表现为( )

A、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B、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 C、真理和谬误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 D、真理和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 ABCD

2-3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 )

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B、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C、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D、两者是两个认识阶段,二者的区分是绝对的 ABC

2-4 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说明 ( )

A、沿着真理的方向继续前行会使真理变成谬误B、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线C、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D、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CD

2-5 真理的特性有( )

A、无条件性B、客观性 C、绝对性D、相对性 ABCD

2-6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因为( )

A、 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加,任何革命和建设事业都不会成功 B、 人民群众代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为社会变革开辟道路 C、 在阶级社会中,人民群众是阶级斗争的主力军 D、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改革的中坚力量 ABCD

2-7 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有(   )

A、生产方式 B、人口因素 C、地理环境D、民族构成 ABC

2-8 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存在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

A、 唯心主义 B、 唯心史观C、 唯物主义 D、 唯物史观 BD

2-9 社会基本矛盾( )

A、 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B、 制约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发展 C、 是社会发展有其客观规律的内在根据 D、 决定着社会的进程、性质和面貌 ABCD

2-10 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 )

A、 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 B、 各种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C、 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的关系 D、 劳动产品的分配关系 ABD

3-1 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 )

A、对B、错 对

3-2 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 ( )

A、对B、错 错

3-3 实践活动过程在主体的自觉意识支配下,既能动地变革着客观世界,又能动地改造着自身的实践能力。 ( )

A、对B、错 对

3-4 人的认识的任务,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终极真理”。 ( )

A、对B、错 对

3-5 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因此,逻辑证明有时可以取代实践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 )

A、对B、错 错

3-6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也就是说社会意识不具有相对独立性。 ( )

A、对B、错 错

3-7 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 )

A、对B、错 对

3-8 阶级的实质是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生产资料。 ( )

A、对B、错 错

3-9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总是平衡的。 ( )

A、对B、错 错

3-10 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特别是杰出的政治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

A、统一。 ( ) 对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