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对自己本课教学设计反思如下:
一、坚持与文本的对话,读中感悟,读中促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学活动中的对话,是建立在“文本”话题之上的。教师必须通过“文本话题”,激活孩子的相关知识和生活体验,促使孩子深入思考,积极对话。通过对话交流,获取来自文本的信息和来自学习同伴的信息,从而进行知识的重新建构,形成新的能力品质。因此,我的教学活动的着力点是疏通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文中的关键句负载着浓浓的情,耐人寻味。抓住关键句,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教学的主体部分,我紧扣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的这个关键句组织教学,并以“伤害“这个关键词为突破口,通过让学生深入文本,感情朗读,品味揣摩,进入角色,想象说话等手段,层层剖析,步步深入,进而读懂课文。
阅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在体会游客的,幼龟的悲叹时让学生转换角色,把自己当作游客来朗读、体会,就是要学生用心读书,把书读到心里去。体会“悲叹”这部分,根据学生找到的句子组织教学,顺学而导,看似有点散,但每品味完一个语段,我都会回扣到关键句“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紧扣悲叹,尽力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能够给学生深深的震撼。
二、以读引读,拓展文本的外延。
语文的学习不能单纯以课本为本,应该拓展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由一篇读多篇。因此在这课第一课时的学习之后,我就鼓励学生拓展阅读,即“以读引读”。所谓“以读引读”,就是以课内阅读带动引导课外阅读,以已读的内容带动引导对未读的内容的阅读,从而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把学生引进书的海洋。除了开展大量阅读之外,同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我们学习“自然之道”这篇课文,学生从课外阅读了大量的关于自然的文章,充分明白了自然的规律是不能违背的。这不是光一节课的学习所能习得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努力引导学生从这个例子中有所得,但最终要跳出教材。此环节意在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自己的思考来理解“道”,也使整堂课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当然,在这一节课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如在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之前缺乏良好的铺垫。有一些过渡也不够自然。同时在幻灯片的设计上要注意链接时,考虑学生的问题生成。
教学是一门艺术,要上好一节课,就要不断地对自己教学设计进行“精雕细刻”,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而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我将在教学实践中努力锻炼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
上一篇 : 郭艳梅《小数的性质》教育反思
下一篇 :语文综合性学习个性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