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日本科学家汤浅光朝用统计方法表述了科学中心转移的规律:当一个国家的科学成果超过当时世界科学成果总数的百分之五十时,这个国家即可被称为“科学中心”,持续的时间为科学兴隆期。从16世纪至
20世纪60年代,日本科学家汤浅光朝用统计方法表述了科学中心转移的规律:当一个国家的科学成果超过当时世界科学成果总数的百分之五十时,这个国家即可被称为“科学中心”,持续的时间为科学兴隆期。从16世纪至今,科学中心已发生了五次转移,分别是:第一次科学中心是在意大利(1540—1610),第二次科学中心是在英国(1600—1730),第三次科学中心是在法国(1770—1830),第四次科学中心是在德国(1810—1920),第五次科学中心是在美国(1920至今)。
第六个世界科学中心能否到中国,就看以整体观、系统性思维的中国精神及其文化是否能影响21世纪世界整体生产力,影响21世纪世界整体生活方式。
按照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一般规律,一个国家要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必须具备四个基本条件:首先,人们的思想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科学发展具备浓厚的思想文化基础;其次,要有促使本国人才迅速成长的教育制度和吸引他国人才最优的科研环境;第三,要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积累雄厚的物质基础,推动经济、社会和文化全面发展;第四,要制定独创的科学发展战略和鼓励原始创新的科技政策,大力倡导自由探索的学术氛围。
——编辑自全书百科《世界科学中心转移》概念
(1)意大利与法国能够分别成为第一次和第三次科学中心的历史背景各是什么?
(2)德国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技、经济突进,和资本主义制度之间出现一致的“同步”现象,为什么?
(3)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你如何看待这五次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
【答案】(1)背景: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等。
法国:启蒙运动,英国工业革命影响等
(2)原因(2点即可):德国统一的完成,开辟了统一的国内市场,资本主义得到迅猛发展;德国统一后积极采取措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德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更易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普法战争的获胜补充了资源和资金;政府重视科学与工业结合,教育先进,劳动力素质高等)。
(3)如何看待:观点,史实,论述加组织。
可参考从以下观点展开:科学中心的转移,与国家的政治经济紧密相关。科学中心的转移,需要思想解放;经济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相适应才能有利于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在经济转型期,后起国家能抓住时机,采用新技术,发展教育,完全可以后来者居上。
【解析】(1)本题据材料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工业革命影响等方面回答意大利与法国能够分别成为第一次和第三次科学中心的历史背景各是什么。
(2)本题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德国统一、统一的国内市场,资本主义发展、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等方面说明德国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技、经济突进和资本主义制度之间出现一致的“同步”现象的原因。
(3)本题依据上述材料“科学发展具备浓厚的思想文化基础;其次,要有促使本国人才迅速成长的教育制度和吸引他国人才最优的科研环境;第三,要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第四,要制定独创的科学发展战略和鼓励原始创新的科技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科学与政治经济紧密相关、需要思想解放、长期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关系、抓住时机采用新技术等方面回答如何看待这五次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