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历时三个月(1937年8月13日—1937年11月12日)的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抵抗最坚决、最持久、战绩最显著的一次大会战。淞沪会战期间担任作战部部长的黄绍竑,作战后日记说:“最高统帅(指蒋介石
材料 历时三个月(1937年8月13日—1937年11月12日)的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抵抗最坚决、最持久、战绩最显著的一次大会战。淞沪会战期间担任作战部部长的黄绍竑,作战后日记说:“最高统帅(指蒋介石)的决策,是要以主动的姿态,先把上海敌军根据地摧毁,即使不能将敌人根据地铲除,亦须吸引其兵力到这方面”。会战后期,蒋介石在苏州召开的高级将领会议上,进一步强调:“如果我们在这次上海战争发生以后,到双十节为止,不能以壮烈的牺牲,予倭寇以最大的打击,……则本月5日美国罗斯福总统的正义演说,不会发表,国联谴责日本暴行的议案,也不会通过”。
——据国民政府军委会办公厅《上海作战日记(1937年8月11)》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组织淞沪会战的战略意图。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淞沪会战的积极影响。
【答案】(1)主动出击,变被动为主动;清除上海日军,保卫上海;吸引日军主力,延缓迟滞日军快速挺近;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给日本以巨大压力。
(2)淞沪会战的积极影响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展现了不屈服的抗战精神,坚定了抗战的信心;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国际影响,贏得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赞赏;推进国共合作。
【解析】(1)战略意图:根据材料“要以主动的姿态,先把上海敌军根据地摧毁”可知主动出击,保卫上海;“即使不能将敌人根据地铲除,亦须吸引其兵力到这方面”可知吸引日军主力,延缓迟滞日军快速挺近;“不能以壮烈的牺牲,予倭寇以最大的打击”可知要给日本以沉重打击:通过抗日,“美国罗斯福总统的正义演说”“国联谴责日本暴行的议案”可知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
(2)积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淞沪会战从1937年8月13日到11月12日,粉碎了日本妄图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会战中,中国军民积极抗战,展现了不屈的抗战精心,坚定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也推进了国共共同抗日。材料中,正是积极抗战,才有了美国罗斯福发表正义讲话,国联谴责日本,从而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