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许衡①字仲平,怀之河内②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③者,吾非其师。”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④三师,稍长,嗜学饥渴,然遭乱世,且贫无书。尝从日者⑤家见《书》⑥疏义⑦,因请寓宿⑧,手抄归。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⑨。
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而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五》)
注释:①许衡:元初大臣。官至集贤大学士。②怀之河内:怀,怀州。治所在河内(今河南沁阳)。③过:过人之处。④更:更换。⑤日者:古时称占卜的人。⑥《书》:也叫《尚书》,《书经》。⑦疏义:指为古书旧注所作的阐释。⑧寓宿:指在别人家借宿。⑨《易》王辅嗣说:王辅嗣对《易》的解说。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⑴以是人多以书假余(________)
⑵俟其欣悦(______)
⑶师谓其父母曰(______)
⑷遂辞去(______)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众争取而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3】两则短文的主人公幼时读书的经历极为相似:因家贫,都做过___的事。因求名师难,【甲】文中的“余”曾经___;【乙】文中的许衡曾经“______”。因遭逢乱世,许衡又多了_____的经历。两人都格外珍惜学习的机会,发奋读书,最后都学有所成。
【4】如果将【乙】文第二段删去,是否会影响我们对许衡的优秀品质的认识?请说说你的意见。
【答案】【1】借 等待对……说 告诉离开
【2】(1)、抄完后,小跑着送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2)、大家争着摘梨吃,许衡独自端正地坐在树下和平常一样。
【3】抄书学习到百里外求师“更三师”逃难(或“离乱”)
【4】会影响。因为第二段叙述了许衡宁愿忍受口渴的煎熬,也不愿意偷摘路旁树上的梨解渴这件事。表现了许衡正直、严于律己、绝不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的高尚品质,也才能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许衡的优秀品质。(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选自《宋学士文集》 作者:宋濂 年代:明
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五》 作者:宋濂(主编) 年代:明
【1】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假”是“借”;“去”是古今异义词,“离开”的意思。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1)句中的“毕(完毕)、走(跑)逾(超过)”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啖(吃)、独(独自)、若(像原来一样)”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筛选信息的能力。答题时依据题干的要求到文中筛选信息,组织答案时可用原文,也可用自己的原因概括。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章的结构和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作答本题,先要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分析其与人物形象刻画之间的关系。第二段叙述了许衡宁愿忍受口渴的煎熬,也不愿意偷摘路旁树上的梨解渴这件事,更加突出了许衡的优秀品质,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所以不能删去。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译文:
【甲】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懈怠.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许多书籍.到了成年时,愈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游,曾往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道德高,名望大,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覆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乙】许衡字仲平,是怀州河内人,祖辈世代务农为生.许衡年幼的时候就显露出与众不同的天赋,七岁进入小学,老师教他认字写字,他问他的老师:“读书的目的是什么?”老师说:“为考试中举.”许衡说:“仅仅就为了这个吗?”老师对他暗暗称奇.每次老师给他讲解书籍,他总是问老师其中的微言大义.时间长了,老师对他的父母说:“这个孩子很聪明,悟性又非常好,总有一天,他会超过一般人,我当不了他的老师”.于是就辞职离开了,父母尽力挽留他,也不能够留住.像这样总共换了三位老师,许衡渐渐地长大,他酷爱读书如饥如渴,然而身处混乱时代,而且贫穷,家中没有书.曾经跟随一个算卦的人到他家去,见那人家有《书》(疏义,对经的注释),于是就请求住在他家里,用手抄好后才回家.后来逃到徂徕山,才得到易王辅嗣说的《易经》.当时正在兵荒马乱之中,许衡日夜思考背诵,身体力行去实践,一言一行必要合乎礼仪,然后才行动.曾经在夏天经过河阳,许衡口渴极了,路边有梨树,大家争着摘梨吃,许衡独自端正地坐在树下和平常一样.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吃,他说:“不是属于我的东西却去拿,这是不对的.”别人说:“世道这么乱,这些梨早没有主人了.”许衡说:“梨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