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比较、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
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法官),瞽瞍(舜的父亲)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执之而已矣。”“然则舜不禁(阻止)与?”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法官是按职责办事)。”“然则舜如之何?”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
——《孟子》尽心上》第35章
材料二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如果他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等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结合所学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
材料三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葡、西等国商人以大量白银支付贸易逆差,于是美洲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摘编自《白银资本》等
材料四《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摘目
第一编1500年以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
第二编新兴西方的世界,1500—1763年第三编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1914年(一)优势的基础
第十章科学革命
第十一章工业革命
第十二章政治革命
一、政治革命的格局
二、英国革命
三、启蒙运动
四、美国革命
五、法国革命
……
——摘自《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2)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从全球化的视角对上述材料进行解读。
材料五1922年,中共二大根据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和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说明了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
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阅读材料五,概括上述党的重要会议的共同点
结合时代背景对此进行分析说明。
【答案】(1)
观念:孟子: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应放弃权力维护人伦。
苏格拉底:守法是正义行为;法制关乎城邦存亡;法律至上,严格守法。
背景: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和儒家伦理思想(亲情重于权力)的影响。
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法律作用突出。
(2)
材料表明,13世纪到20世纪初,世界贸易格局经历了由亚洲领先到西方优势的发展历程。
13到18世纪,在世界经济贸易中亚洲(中国、印度)居优势地位,因为亚洲经济领先于欧洲,欧洲对亚洲商品需求量大。16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欧洲人通过三角贸易从美洲和非洲掠夺大量白银、黄金,并用来购买亚洲商品,欧洲出境开始改善,整体贸易格局没有改变。
19~20世纪,在工业革命推动下,新的交通手段和贸易路线出现。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在世界贸易中居于支配地位。印度和中国等地沦为西方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欧美支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起来。
综上所述,西方“优势地位”是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逐步确立的。它既是西方自身发展领先于世界的结果(政治、经济、科技),也是西方对其他民族和地区侵略和掠夺的结果。
(3)
共同点:分析中国主要矛盾变化(或正确认识国情);确定党的任务(纲领),推动革命或建设实践。
分析:中共二大认识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此为依据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七届二中全会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和中国落后的社会现实,以此为依据提出工作重心转移和建设工业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任务,推动了革命胜利后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中共八大认识到三大改造完成后主要矛盾为先进社会制度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以此为依据确定发展生产力的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文革的错误,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
【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据材料二“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治国需要法制、法律与人伦冲突时应放弃权力维护人伦的角度概括孟子的观念;从守法是正义行为、法律至上严格守等方面概括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再结合所学即可从战国时期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等方面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
(2)本题依据材料三“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据材料四“新兴西方的世界,1500—1763年第三编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1914年”并结合所学即可从全球化的视角对上述材料进行解读。注意史论结合。
(3)本题据材料五“中共二大、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中共八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分析中国主要矛盾变化、确定党的任务、推动革命或建设实践等方面概括上述党的重要会议的共同点。再结合时代背景即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三大改造完成后、文革的错误等方面对此进行分析说明。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