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对黄土区的生态修复常用3种方式:退耕封育(封禁退耕地,依靠自然恢复)、退耕还草(人工种植紫花苜蓿等草本植物)、退耕还林(人工种植沙棘等灌木)。现已测定出经过7年恢复后的不同生态修复模式下植物群落的
陕北对黄土区的生态修复常用3种方式:退耕封育(封禁退耕地,依靠自然恢复)、退耕还草(人工种植紫花苜蓿等草本植物)、退耕还林(人工种植沙棘等灌木)。现已测定出经过7年恢复后的不同生态修复模式下植物群落的丰富度指数如下表。请分析回答:
样地 编号 | 起始群落类型 | 经过7年修复后 | |||
草本层群落类型 | 植被总覆盖度 | 生长型 | 物种丰富度 | ||
1 | 沙棘 | 达乌里胡枝子 + 铁杆蒿 | 80% | 乔木 | — |
灌木 | 0 | ||||
草本 | 2.15 | ||||
2 | 紫花苜蓿 | 铁杆蒿 + 长芒草 | 85% | 乔木 | — |
灌木 | — | ||||
草本 | 2.64 | ||||
3 | 达乌里胡枝子 + 赖草 | 达乌里胡枝子 + 赖草 | 50% | 乔木 | — |
灌木 | — | ||||
草本 | 3.19 |
(1)样地3采用的生态修复模式是_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
(2)表中的“物种丰富度”一列中的“0”代表的是7年后没有新增其他灌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表中可以看出,7年后的植物物种多样性差异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生长型)。
(3)7年后,样地1的物种丰富度低于样地3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后续研究发现:黄土区的耕地依靠自然演替形成以达乌里胡枝子与铁杆蒿为建群种的群落类型约需10年,形成以铁杆蒿与长芒草为建群种的次生草原群落约需16年,这说明在演替初期,人工修复模式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个样地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后,群落结构都趋于稳定,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
【答案】退耕封育7年修复后的植被总覆盖度最低(植被种类基本无变化)适应该地区生长的灌木种类少(其他灌木不适应在该地区生长)草本沙棘灌丛的灌木层减少了林下光照加快群落演替进程(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样地1修复方式为退耕还林,样地2为退耕还草,样地3为退耕封育;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的丰富度,物种丰富度为0说明环境中该物种不存在或是极少,不适合生存,而物种的丰富度与环境条件如光照、温度、水分等有关。
(1)样地3采用的生态修复模式是退耕封育,判断依据是7年修复后的植被种类基本无变化。
(2)表中的“物种丰富度”一列中的“0”代表的是7年后没有新增其他灌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适应该地区生长的灌木种类少或其他灌木不适应在该地区生长。表中显示,生态修复期间,乔木和灌木几乎没有发生改变,草本层变化比较明显,因此生态修复的7年后的植物物种多样性差异主要体现在草本。
(3)7年后,样地1的物种丰富度低于样地3,样地1的起始群落类型是沙棘,很有可能是沙棘灌丛的灌木层减少了林下光照。
(4)黄土区的耕地依靠自然演替形成以达乌里胡枝子与铁杆蒿为建群种的群落类型约需10年,形成以铁杆蒿与长芒草为建群种的次生草原群落约需16年,比人工干预条件下演替的速度慢,这说明演替初期,人工修复模式能加快群落演替进程,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3个样地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后,群落结构都趋于稳定,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