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记叙文。
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
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地一声打开了。
铁杆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就把他打开了呢?”
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锁”需要我们去打开。请以“开‘锁’”为话题写一篇800 字左右的记叙文。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②适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③不得抄袭和套作,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答案】【例文】
别让爱上锁
禁不住疑惑的驱使,母亲轻轻地走进了儿子的房间——这个地方是儿子长大后,母亲很少来的地方。房内的一切都整整齐齐,只有洁净的书桌上摆放着儿子刚刚看完,还没来得及收好的书——高尔基的《母亲》。母亲径自走过去,轻轻打开书桌的抽屉,里面放着一叠已拆好的信,照片和一本精美的日记本。母亲拿起信,照片和一本精美的日记本。母亲拿起信,大都是儿子的笔友写来的,那一张张照片都有一张年轻的脸庞。母亲叹了口气,又伸手去拿旁边的日记,与封面接触的一刹那,母亲像被烫着似的,缩了缩。她本不该看儿子的日记,可是,当想到与自己谈话越来越少的儿子,她咬了咬牙,打开了日记。
日记只记了几页,多是学校的事,成立了什么"学生报名站","青果文学社",社团排话剧等,母亲匆忙地看了几页,便慌忙地放好日记,逃也似地走出了房间。傍晚,儿子回家了,进房间不久,他便疾步冲出来,盯着母亲,眼睛火都要冒出来了。母亲低下头,转身做着其他事,竭力地躲着那两道热流。儿子又转身进入房门,直直地关上门。"砰"地一声,母亲被震得一晃。
那天,儿子没有出来吃饭。
过了几天,儿子又出门了。他刚出门母亲又悄悄地走进了儿子的房间。远远地,她便看见抽屉上新装了一把锁,冷冷地吊在那儿。刹那间,母亲觉得一股强大的电流窜过全身,将她的心灵击穿,她苦涩地感到这锁锁的不是抽屉,而是一扇门,门里面是儿子,门外面是自己。母亲心头掠过一丝莫名的惆怅,想退出去,但又想试着拉开抽屉。突然,身后传来冷冷的一声:"哼!"她吓一跳,回头一看,儿子冷冷地斜靠在门上,不满地注视着她。母亲只觉得背上冷飕飕的,脸却有些热,有些慌乱,低着头喃喃地说:"我......想来......帮你收拾房......房间......"儿子打断她的话:"我只是回家拿一下东西。"说完便走了,母亲一下子跌坐在椅子上。
又过了几天,母亲在确信儿子走了以后,再度走进儿子的房间,抽屉上的锁还在,却没有挂上,母亲控制住狂跳的心,用略微颤抖的手打开了抽屉,里面什么也没有,一片空白,连一张小纸条也没有留下。
母亲的心,顿时像抽屉一样变得空荡荡了。
【解析】(一)审题:本题为材料式话题作文。一般情况下,材料式话题作文的要求只规定话题范围,而不限定作文的主旨。考生在题目、选材、文体、立意、想象空间上有极大的自由性和自主性。审题时要看话题中涉及的材料,材料、引言都具有导向性,话题的限制范围、注意事项都很关键,按照注意事项去做就抓住了话题作文的立意。如本题抓住关键句“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锁”需要我们去打开。”锁在这里可以是具体的锁,但更重要的是它的抽象义,可以寓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了解、关心、沟通等是人与人人际交往的钥匙。考生据此立意即可。注意文体要求为记叙文。
(二)立意:①每个人的心,都像上了锁的大门,任你再粗的铁棒也撬不开。惟有关怀,才能把自己变成一把细腻的钥匙,进入别人的心中,了解别人。②心灵的沟通是人际交往的金钥匙。③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最重要,要学会理解他人④要懂得用真诚去宽容他人等。
(三)素材:1、以诚感人者,人亦以诚而应。以术驭人者,人亦以术而待。——程颐
2、对人的了解是通过心,而不是通过眼睛或智力。 ——马克·吐温
3、当我面对一群人,或是大众传播媒体谈话时,我总是假想自己是和“一个人”进行推心置腹的谈话。——巴伯
4、沟通,沟通,再沟通。——杰克·韦尔奇
5、语言是人们沟通的桥梁,它能化解一切误会,让人们更亲近。——雨果
6、巧妙的语言拉近人的距离;鼓励的语言让自己和他人都更有自信;关爱的语言则使人间充满阳光。——卡耐基
7、小罗斯福与母亲的故事 (母子沟通享受天伦之乐)
美国第32届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惟一连任四届的总统。他出身于富豪家庭,然而,罗斯福的父母并不娇惯他,而是严格地管束他,特别是罗斯福的母亲。
母亲为小罗斯福安排了很严格的作息时间表:7点起床,8点吃饭,跟家庭教师学习两三小时后休息,下午1点吃饭,午饭后又学到4点,然后自由活动。
小罗斯福游戏时总习惯于自己是赢家,为了教育他,有一次母子玩一种棋类游戏,母亲故意不让他,接连赢了儿子。小罗斯福生气了,母亲故意不去理他,并坚持让儿子道歉。结果,小罗斯福认输了。罗斯福的家庭是民主的。小罗斯福不满意母亲制定的严格作息制度,一次他提出了抗议,要求母亲给他“自由”。母亲认真地考虑了儿子的要求,允许他“自由”一天。到了晚上,6岁的儿子满身灰尘、一脸疲惫地回来了。这一天儿子去干什么了呢?母亲没有过问。
罗斯福的母亲知道尊重孩子,满足他的合理要求。严管不等于束缚,给孩子自由活动的时间,使孩子在无拘无束中松弛一下,尽情地享受童年的欢乐,这对儿童个性的发展和良好品格的形成是有好处的。
(四)结构:例文是讲亲子沟通的。情节围绕妈妈偷看儿子日记展开。“禁不住疑惑的驱使,母亲轻轻地走进了儿子的房间”一开始就抓住了读者的好奇心,读者的心被作者有张力的语言带着走。忍不住想偷看儿子日记是因为与儿子沟通越来越少。儿子发现后非常愤怒,而母亲显然也很愧疚,作者对人物的动作、神态刻画细致到位。这里矛盾进一步升级。几天后,母亲又想试着拉开上了新锁的抽屉却被儿子撞了个正着,至此矛盾达到高潮。最后儿子没有锁抽屉,却把抽屉的东西都搬走了。结局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因为自始至终母子都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母亲想与儿子沟通,却用了错误的方式,儿子也未能很好地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这样的结局会引发读者的对于亲子沟通的思考,有助于深化主题。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