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一项研究显示,美国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为1.2小时,当下国人的劳动教育是弱化、软化、淡化的。学生“明知该做而不愿做”,家长“明知该让孩子做而舍不得要求”,学校“不敢做不会做”。
对于劳动教育,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不少于600字。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让“劳动”变得荣耀
与芬兰学校在物理课中渗透劳动教育,培养劳动精神相比,中国某大学将农场劳动设为必修课,作为毕业通行证的做法,似乎更激进和彻底。但从学生临近期末,在夜幕风雨中,依然打着手电在农场栽种油菜的行为来看,效果似并不太好,显得过于急功近利,在学生们的意识深处,仅仅将农场劳动当作了拿到毕业证的敲门砖。可以想见,倘若没有学校的这一硬性规定,学生们是不会屈尊下农场参加劳动的。
劳动观念被扭曲,劳动者受歧视,由来久矣。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从小忽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有些学校甚至将劳动当成了责罚的手段,更使人对劳动产生了偏见,甚至对劳动者产生了歧视。由于家庭、学校、社会对劳动的认识存在很大误区,导致劳动与“低贱”、“没出息”挂钩,致使许多年轻人想尽办法逃避劳动,以致于好逸恶劳之风在年轻人中蔓延,此种状况不能不使人感到忧虑。
劳动没有贵贱,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世界。”正是有了历代千千万万人的劳动,才有了我们现代伟大的文明。无论是中国的长城,还是埃及的金字塔。这些文明的奇迹无不是劳动的结晶。劳动是人类创造万物的基础,无数的的劳动者是支撑文明的大厦。
劳动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最重要的手段,劳动能使智力与体力得到完美的体现。到过西斯廷教堂的人,无不为其穹顶的宏伟壮丽的壁画而惊叹,但你可知道,米开朗琪罗为此付出了怎样艰巨的劳动?那是他花费四年半的时间画上去的,其中的艰辛非常人所能想象。当工程告竣,米开朗琪罗走下脚手架时,眼睛已经毁坏,脊背已经弯曲。那时他不过37岁,可是长期的高仰脖子的艰苦劳动,已使他的脸容变得憔悴不堪,俨然一个多病的老人了,连读信也要把信纸放到头顶上去。
劳动是神圣的,它并不天然地与“低贱”“蠢笨”联系在一起。人类从原始社会走到今天,正是劳动支撑起了这一切。所有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无一不是杰出的劳动者。爱迪生曾说:“世间没有一种具有真正价值的东西,可以不经过艰苦辛勤的劳动而能得到的。”可是,当下的现实却是很多人将“劳动”看成仅仅是底层的体力劳动者的专有名词,却将智力的因素摈弃在外,从而使“劳动”狭隘化,污名化,造成人们在对“劳动”以及“劳动者”的认识上产生误区,这些都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更会拖慢我们社会前进的步伐。
习近平曾说:“40年风雨中砥砺前行,中国的今天是中国人民干出来的。”无论是升天的飞船,还是蜿蜒的高铁,哪一项不凝聚着劳动者的汗水。最近,港珠澳大桥的建成,再一次竖起了一座劳动者的丰碑。因此我们应该为劳动者正名,为劳动者点赞,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劳动者而感动自豪。
当前,在漠视劳动,鄙视劳动者现象十分普遍的情况下,全社会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加强劳动精神培养,重视劳动教育已变得刻不容缓。因此,希望我们的家庭、学校、社会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来,培养出千千万热爱劳动的公民,这样的话,我们离实现中华文明复兴的梦想就不远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针对劳动教育来谈自己的体验与思考。
【审题】
首先解读材料。材料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调查的数据,二是现象。这两部分的衔接点是“劳动”“劳动教育”。理解本题,首先应明确什么是劳动教育?干活是劳动但不一定是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必须选择适合的劳动项目,对劳动的过程进行必要的设计,使之具有明确的育人价值导向,特别是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当下,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有:窄化、异化、娱乐化、工具化。其实,劳动并非一味地艰辛,它是人与世界的充分接触,可以提升每一个教育个体的内在生命力,使其拥有充实的人生。那么,面对劳动教育的弱化、软化、淡化,板子到底该不该都打在孩子身上呢?显然不能。究其根源,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没有把劳动教育摆到应有的位置上。所以,新时代全社会应重塑劳动教育观,提升个体内在的生命力,让劳动教育成为一种价值召唤,让劳动成为一种积极的生存方式。当然本题也可以思考: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理解劳动的新内涵;如何在劳动教育中更有效地培养大国工匠精神;如何推进符合当下学生特点的劳动教育课程等。
参考立意:
强化劳动教育,更好地立德树人;加强劳动教育,践行立德树人;“劳动教育”不能睡在高考作文里。
行文结构:首先拟一个醒目的标题——《让“劳动”变得荣耀》,彰显文章的话题或论点。其次将国内某大学与芬兰的做法进行比较,引出国人对于“劳动”的错误认知。正文主体部分先分析家庭教育中对“劳动”的错误解读,接着分析“劳动”的价值,并结合现实指出“劳动教育”的紧迫性。最后收束全篇,从如何做的角度分析“劳动教育”的价值。
素材:
1.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明确的儿童劳动实践教育课程。德国巴伐利亚州小学各年级每周有2节劳技课,教授电子、木工、办公技术、缝纫、家政、职业指导等内容。日本的劳动实践教育主要有学科课程、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男生以学习工农业技术为主,女生以学习家务为主。
2.美国教科书上对学生各个年龄阶段应承担的家务有明确规定。比如,9~24个月,让宝宝自己把脏尿布扔到垃圾箱里;2~3岁,帮妈妈把衣服挂上衣架,晚上睡前整理自己的玩具;3~4岁,到大门口取报纸,饭后自己把盘碗放到厨房水池里;4~5岁,自己准备第二天要穿的衣服等。
3.手工课是芬兰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国家规定不同学段最少课时标准如下:1~2年级平均每周2小时,3~6年级平均每周1.25小时,7~9年级每周2/3小时(40分钟)。
4. 劳动教育的真正意义,并不局限于让学生掌握几项劳动技能。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讲过,“劳动是有神奇力量的民间教育学,给我们开辟了教育智慧的新源泉。这种源泉是书本教育理论所不知道的。”今天我们知道的所有人类美德,几乎都可以在劳动过程中得到呈现和锻炼。同样,学习需要的分析、判断能力,吃苦、专注精神,也能够通过劳动来培养和实现。正因如此,当前的教育应该重新发现劳动之美,把劳动放到应有的位置,真正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5.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