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阅读,我们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与作者一起旅行,一起探索,一同悲欢;现实,我们用在书中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体味生活,思考人生,认识自我。请以“书里书外”为题写一篇文章,字数不少于700字。
②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塑造了很多精彩的人物形象。理解这些人物是理解作品、社会、人生的重要途径。如果你能和文学作品中的某个人物相遇,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以“我和《》的故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请从《红楼梦》《论语》《茶馆》等经典文学作品中任选一个人物,填在横线上,将补充完整的作文题抄写在作文纸上,运用合理的想象。
【答案】范文一:
书里书外
书,作为人类的精神产品,有着大千世界五彩缤纷的风景。优美的语言、优美的风景、优美的情趣酿造而成的审美境界,会让我们得到精神的升华、情操的陶冶、思维的强化以及性格的锤炼。书,是港湾、绿地,是林间的湖泊、月下的麦田、人生舞台的幕间音乐,它能使我们疲倦的心灵得到慰藉。
有人说:三日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这些说得似乎玄乎了些。但捧书诵读,开卷总是有益的。书,可以将你带到一个又一个美妙绝伦的意境中去,可以将你的心灵一遍又一遍地洗涤,直至它纯洁得没有一点瑕疵;书还可以让你站在世界的最高点,让你瞭望全宇宙的事态变迁;书甚至可以给你一双洁白的羽翼,让你驰骋天际——敢问世上还有什么比书更神奇?
书,可以让你潸然泪下、可以让你忍俊不禁、可以使你义愤填膺、也可以让你愁眉不展;书,可以记录贝多芬创造的美妙旋律;可以描绘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惨爱情;可以重现鲁宾逊的漂流生涯;可以记载世上最伟大的旅途——长征。
古人云: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读读读,书中自有颜如玉。只要用心仔细品读,书中万物皆有。书也是心灵的包装,智慧的源泉。一个善于读书的人,必然是“广知”又“专知”的,因为他能从书中读出创意、读出智慧和财富来。三国时期,蜀国军师诸葛亮凭借自己的智慧,面对当时的混乱之治仍能从容不迫。难道诸葛亮的智慧是与生俱来的吗?相信不会有人这么说。他的那些有勇有谋的策略,也是平时从书籍中一点点的积累得来,从而使他成为了万古流传之风骚人物的。
当然,书的定义并不局限于有字纸书。书外的世界更精彩。在当今这个竞争力激烈得令人无法想象的时代,怎样才能在这样的环境下脱颖而出,在社会上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呢?我们必须博读精读社会和人生这两本无字之书。世界日新月异,过去所获得的知识有的已逐渐老化,需要不断地补充新的营养,而书本确实给人以实实在在的内容。所以要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中去,适应现实,把握生活,有内心的充实,精神的充实,就一定能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体现出你的人生价值。只要勤于思考、善于吃苦、敢突破,那么世界之大,去哪里你都会是一匹难得的千里马。
人生就像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它有着震撼人心灵的深刻内涵,有笑傲挫折的平静坦然、奇趣多彩的自然景观——缤纷的花絮散发着馨香,似茶、似泉,越品越知清洌;如海、如歌,越品越感深邃、越品越有韵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知识是财富,是时间和行为和化而成的。读书是生活的一种真心投入,是精神的一种畅达飞扬。
苍穹朗清,夜阑人静。结束了一天繁重而沉重的学习,在喧嚣和恬静之间,在紧张和轻松之间,我们自由地穿越于堂内堂外的书的世界里,那些气度非凡且和蔼可亲的文字,会让我们在人生的漫漫旅途中,有了可以诉说肺腑之言的朋友。就这样,在这些书籍的照拂下,享受着书里书外的世界,一天天地健康成长起来。
范文二:
我和《红楼梦》的故事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曹雪芹
很小的时候,我就“瞄”上了书架上那本厚厚的《红楼梦》,理由很简单,同桌总会哼上几句“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恰似一朵清云刚出……”他得意地向我炫耀着的,是源于一本叫《红楼梦》的书。
《红楼梦》我一下子联想到《爱丽丝梦游仙镜》,这大概也是个童话故事吧,那个“林妹妹”有没有白雪公主漂亮呢?带着种种疑问,小小的我翻开了这本“大部头”。天哪!据不完全统计,有百分之五十的字不认识,有百分之七十五的文字我读不顺口,有百分之九十的话让我坠人雾里。倒是乌家庄孝敬宁国府的那张清单让我感兴趣了一段时间。于是,我得到了一个答案:《红楼梦》就是写几个有权有势的人家的书,平平淡淡,没有童话好看,不读也罢。
再读《红楼》记不得是什么时候了,没办法,是因为老师要交读书笔记。只得硬着头皮再次捧起《红楼梦》。那时正醉心于唐诗宋词乏,于是,《红楼梦》立即让我爱不释手,“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等等,多美的句子!本着“爱屋及乌”吧,我开始煞有介事地研读起《红楼梦》来,还学着金圣叹作评注,几番圈圈点点,倒也读懂了不少,于是开始把“真事隐去,假语村言。”挂在嘴边,虽然对黛玉整天哭哭啼啼,怡红公子整日挨训,仍不太明白,倒也得出了又一个新的答案:《红楼梦》确实让人“余香满口”只是我读不懂的地方还太多。
以后的日子里,读《红楼梦》的次数多了起来,开始渐渐懂得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背后的无奈,渐渐了解宝玉“富贵闲人”中隐藏的叛逆,渐渐明白宝钗“任是无情也动人”的事故冷漠;我会为晴雯的反抗拍板叫好,我会为袭人的谨小慎微而悠然叹息…….吟着“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谁与我逝兮,吾谁与从?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我不在醉心于词句的优差,而是对那个时代的悲哀无奈有了更深的认识。
我问妈妈:“为什么读得是同一本书,却每次都会有不同的答案呢?”妈妈回答:“因为你长大丁。”或许吧,那么,下次再读《红楼梦》,我又会得到一个怎样的答案呢?
【解析】本题考查写作能力。包括两道作文题目,都属于命题作文。第一题,题目已经限制了,题目为“书里书外”,这个话题的中心语是“书” ,这就为学生写作提供了驰骋书海的广阔背景。因此,在题材的选择和主旨的把握方面,可以从这下几个方面立意:1、如果你想遨游于书里的世界,可以请来书中的人物或者作家本人来做客,与他们交流,说说“书外的世界”;2、如果你因“书里的世界”而触发了写作的冲动或者是生活的联想,你可以将“书”作为链条,以拉近书里书外的审美距离。总之,只要注意“书里书外”为题,并将“书里书外”自然接轨,则会使你的文章更富于立体感与色彩美。第二道作文属于半命题作文,作文的题目是“我和_的故事”,要求从三部名著选取人物任选其一,补全题目,展开合理想象作文。此题的重在考核度名著或文章的理解和感悟能力,立意角度为:1、和名著中人物的故事重在读名著的感悟,和对自己的影响,或是见证自己的某段经历。2、和文章中人物的相遇,重在展开合理想象,通过文章中的人物对自己的影响,从文中的人物得到哪些人生的经验或教训。以此立意即可。从文体看要求写记叙文,注意事件的清晰,想象合理。
第一道作文的可用素材:
1、书外的世界十分精彩。时而阴雨绵绵,蒙蒙雨帘中,行人撑着花一样的伞游走于马路林荫下;时而雨过天晴,灿烂阳光下,车辆像甲壳虫一样行进在街道这长长的“树枝”上……然而书里的世界更加精彩——
2、看那,孙悟空正和白骨精斗智斗勇;关羽正迈着“关公步”,去找他的两个好兄弟桃园结义呢;貌美如花的林黛玉正倚着贾宝玉共读西厢;而那宋江则豪情满怀地在聚义厅里和梁山泊众好汉共议替天行道之事;鲁滨逊在荒岛上享受着他美味的面包,品尝着香喷喷的羊奶……“宝贝,清蒸鱼好了,快来吃吧!”厨房里传来的一声呼喊唤醒了正在书中遨游的我。“唉,早不叫晚不叫,偏偏在这个时候叫我,我刚刚还在品尝鲁滨逊的面包呢!”我晃了晃脑袋,如梦方醒地咕噜着。呵,这书的世界太容易让人产生幻觉了。
3、自从迷上书后,我就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茶余饭后,我的很多时间都给了书,连到外面旅游我也会顺手带上一本书去阅读。可以说,我童年的大量时光都是和书一起走过的。
与书为友,可谓一种幸福。在书里,你可以洞穿亘古的岁月,去看那刀光剑影的时代;可以游走于中华大地,去天安门聆听那随胜利而来的让人兴奋无比的国歌响彻云霄,告诉世界华夏的尊严;晶莹玲珑的水晶鞋满载着灰姑娘幸福的梦;丑小鸭终有一天长出了傲人的雪白羽翼向蓝天微笑……在书里,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离愁;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尽成灰泪始干”的伟大;有“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的廉洁;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坚强……在书里,你可以品味人生百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我们认识了保尔的钢铁气概,《鲁滨逊漂流记》让我们看到了鲁滨逊在荒岛上求生的勇气与智慧,《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让我们领略了海伦失明后的奇迹……书集结了日月精华,开启了智慧之门。与书为友,让人生多了些洒脱,多了些高雅,多了些气质。
4、每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都离不开书的陶冶。一个人如果没有书香的浸染,无论有多帅气有多美丽,充其量也不过就是一个绣花枕头,一戳就破。“腹有诗书气自华”,有墨香的痕迹,有书籍的陪伴,才会养成知书达礼的气质。时常看书,你才会增长知识,扩大视野,才能增强理解力和想象力。当你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你会感觉写文章时,各种好词佳句如同火山一样爆发,文思泉涌,信手拈来。有了这些优美词句的点缀,你的文章将更有水平。
书,人生必不可少的伴侣。如果没有书,人类文明如何兴起和传承?如果没有书,人类历史如何书写?与书为伴,与书为友,多读书,读好书,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在你的身上,有了更多的力量,支持着你,鞭策着你,不断向善、向上!
第二道作文可用素材:
1、《红楼梦》是我最喜欢诵读的名著之一,书中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盛转衰的描述,不仅揭示出封建社会腐败,还展示出林黛玉取贾宝玉的爱情悲剧。这对貌合神离的恋人在封建婚姻轨制的迫使下,无法在一起 ,最后还阴阳二隔,天地分别。除此之外,书中还给我们展现了后来的社会生活,无所不包。
2、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它在这一刻以某种方式撞击了你的心灵,然后不可复制。红楼梦必是这样独一无二的经典,历久弥新,常读常新。儿时的我便与她结下了不解的渊源,方才牙牙学语,母亲便与我共度小人书,把里面的故事讲述给我听,我便对此有了很大的兴趣,其中不乏西游红楼这样的名作,面对千古佳作,我独爱红楼一书。每每翻阅,聆听此书,虽那时不懂艺术欣赏,却也浅知此书是讲几个大家族之间的恩怨,对书中的情节也了如指掌,以至于书都被我翻烂,印象最深的,不外乎是刘姥姥进大观园,每读一次都忍不住发笑,母亲却叹了口气,说:"红楼梦是佳作,你以后就会明白了。"这更勾起了我的兴趣。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弹指间,我渐渐长大,上了小学,接触了红楼背后那段尘封的历史,是怎样一步步由盛入衰。再读红楼,仔细品嚼,自觉物是人非,昔日"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似芙蓉的黛玉,为爱而死;那个拥有"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般盛世美艳的宝钗,守寡终老。它见证着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盛入衰的全过程,也预示当时的清朝必定一步步走向衰落,这何尝不是对一个繁华时代即将落幕的感慨呢。它仿佛在警醒我们:一个大家族,奢侈浪费,必定由盛入衰;一个王朝,腐败无能,必定有亡国之灾!面对这跨越百年的提醒,我们也不得不为之汗颜。
3、《茶馆》以北京裕龙大茶馆为背景,描写了清末、民初、抗战胜利后三个历史时期的北京社会风貌。全剧共分三幕,作者以极其精湛的笔端和巧妙的艺术手法,截取了横贯半个世纪的三个旧时代的断面,通过茶馆这个小窗口以及出入于茶馆的北京各个阶层的三教九流人物和他们的举止言谈折射出整个社会大背景。全剧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故事情节,但却以茶馆掌柜王利发为中心,历经三十时代几十个人物的生活变化,给人们展示出一幅气势宏伟的历史长卷。老舍先生在剧中不仅成功地塑造了王利发、常四爷、秦二爷这样一些饱含旧社会人间沧桑却不丢中国人骨气的人物形象,也刻画了刘麻子、庞太监等旧中国地痞、流氓的丑恶嘴脸。作品的主题在于,这些人物身上,充分体现出时代特征和社会心理,从而看到了埋葬三个旧时代的必然性。剧作家没有以苦大仇深的老工人、老农民来完成推翻腐败的旧社会这个主题,而写出了王掌柜、常四爷、秦二爷这些人同样也能完成这个主题。这样描写的深刻之处在于,连这些人都活不下去了,社会已经坏败到了什么地步!王利发精明、善良、勤劳,善于经营。他胆小怕事,本着莫谈国事的处世原则,靠自己的力气挣钱度日。可是,他越怕国事,这国事就越是不断地往他的茶馆里钻。他信奉改良主义,可改来改去,这茶馆越改越糟。在第三幕里,王掌柜似乎看透了一切,他也变得老于世故了,再也不像从前那样见人陪笑、作揖、夹着尾巴做人了。他也敢骂国民党了。人生的磨难,使他变得倔强起来。可最终这“国事”逼他上了吊。临死前,他把家人打发到解放区去,自己和常四爷、秦二爷聚在茶馆里撒起纸钱来。三位老人苦中作乐,为自己送终,聊以自慰。王利发在弥留之际才领悟做人的痛快,因为他道出了多年积郁在心里的话。一辈子渴望改良的人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死了。这就是王利发的人生悲剧。
4、应该说,老舍先生在创作《茶馆》的主题上,其戏剧观念具有新的突破。当时,有的朋友建议他以康顺子的悲惨遭遇和康大力参加革命为全剧主要线索发展剧情。老舍先生拒绝了这个建议,大胆、执著地按照自己的创作意图走下去。实践证明,老舍先生在《茶馆》这部杰作里十分完满地实现了恩格斯著名的精辟论断:“我以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地把它指点出来;同时我认为作家不必要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的未来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老舍自己说,我的写法多少有点新的尝试,没完全叫老套子捆住。《茶馆》的成功创作,充分体现了老舍先生的艺术追求,那就是“写自己真正熟悉的人和事。人物对话必须是真正性格化的语言”,“话到人到”、“开口就响”、“闻其声知其人”,可以说,《茶馆》的确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化境。《茶馆》于1958年3月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获得巨大成功。该剧圆满地展示了老舍作品所独有的“京味”风格,堪称老舍戏剧创作的顶峰,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话剧精品之一。《茶馆》是中国话剧第一次出国剧目。
5、我每天雷打不动地将《论语》听一遍,一开始什么也听不懂,但我仍旧坚持天天听。听的次数多了,好多话居然不用看释义也知道是什么意思了。正应了小时候学过的那句名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听的次数越多,越感到《论语》这本书的伟大,同时也越来越感觉到《论语》这本书,有很多未知等着我去探索。学《论语》的目的是“就有道而正焉”。如果说以前我读的书都是及肩的宫墙,那么《论语》就是数仞宫墙,“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我学《论语》的过程,也可以用《论语》里的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我感到收获颇多,感觉像是在同古代圣贤对话,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以前听一些老领导讲话,他们引用《论语》里的句子是信手拈来。我羡慕得很,觉得自己一辈子也做不到这样。通过一段时间的听《论语》后,我发现,自己无论是在与他人交谈,还是在写文章时,也会引用一些《论语》里的句子了。学习《论语》让我受益终身。
作文一的行文结构: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本题可以采用并列式结构安排全文。开篇先从开卷有益的角度来谈读书好处,然后围绕书里世界和书外的世界并行安排,写我读书经历和在我的成长过程中读书给我带来的好处。最后收尾呼应,再次扣题,结束行文。
作文二的行文结构:记叙文大致有两种最常见的结构形式;第一种叫“线形结构的记叙文”,就是全文只写一件事情的记叙文形式。就是将一件事情从开端、发展、高潮到结局一条线写下来;第二种是“块状结构的记叙文”,就是指一篇记叙文可以分割成几个相对独立的单位,采用小标题的形式,有明显的层次结构,是学生在特定场合——高考考场——易于把握的作文形式,也是易于被阅卷老师在极短的阅卷时间里理解并产生好感的记叙文作文形式。本题可以采用第一种结构,以曹雪芹的话作为题记,然后按照时间顺序叙述我和《红楼梦》的故事,以及在不同时期我读红楼梦的感受。最后用读红楼给我带来的好处结束全文。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