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所属学校:学历教育 科目:高中语文 2024-09-19 12:10:41 高中语文

阅读下面这首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双调]殿前欢·观音山眠松

徐再思

老苍龙,避乖高卧此山中。岁寒心不肯为梁栋,翠蜿蜒俯仰相从。

秦皇旧日封①,靖节何年种,丁固当时梦②?半溪明月,一枕清风。

(注)①秦皇旧日封:秦始皇曾登泰山,在松下避雨,封其树为五大夫。②丁固:三国吴人,任尚书时曾梦到松树生其腹上,后封大司徒。

【1】这首古典诗歌的体裁是( )

A. 乐府诗 B. 古体诗 C. 长短句 D. 小令

【2】下面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与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A. 题目中的“眠松”,指作者在观音山的松间倒卧而眠,表现其自在之态。

B. “高卧”,既紧扣“眠松”之卧态,又切合蛰龙冬卧之特征,以龙喻松,以松拟人。

C. 结尾二句,写作者要与明月清风为伴,显示出诗人的超尘拔俗,婆娑潇洒。

D. “秦皇旧日封”三句是说这是一棵秦皇所封、靖节所种、丁固所梦的松树。

【3】请赏析末句“枕”字的妙处。

【答案】

【1】D

【2】B

【3】用一个“枕”字可以突出“眠松”形象,照应题目,这株苍松,眠卧山间,看明月,听清风,超尘拔俗,婆娑潇洒;再者,用“一枕”,很容易和“梦”联系起来,清风徐徐入梦,反映出诗人置身此境,心凝神释,与万化冥合,物我融一的境界。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按有无完整故事情节:抒情诗、叙事诗;按表现内容:田园诗、山水诗、讽刺诗、史诗、牧歌、哀歌、颂歌、哲理诗;按表现形式:古体诗、近体诗、格律诗、律诗、绝句、排律、朗诵诗、打油诗、自由诗、十四行诗、歌谣、民歌、儿歌、童谣、散文诗等。“双调”是宫调,“殿前欢”是曲牌,“观音山眠松”是题目。本词的字数为58个,根据“双调”及词牌名分析,本词为小令。故选D。

【2】试题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A项,“眠松”,指倒卧横生的松树,非作者在松间倒卧而眠;

C项,“写作者要与明月清风为伴”错误,是卧松与明月清风为伴,非作者;

D项,是疑问,不是肯定,表明卧松之历史悠久,阅尽人世沧桑。

故选B。

【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的能力,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枕”,躺着的时候把头放在枕头上或其他东西上,突出“眠松”形象,照应题目“观音山眠松”,这株苍松,眠卧山间,看明月,听清风,超尘拔俗,婆娑潇洒。再者,清风是无形物质的,而“枕”字是个动词,用“一枕”,很容易和“梦”联系起来,用拟人化手法,又善于联想,长于点染烘托,塑造完美的松树形象,也是作者所仰慕的高人的象征。

常规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含义。解释含义除了说明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具体意思而外,还应当考虑语法现象和修辞手法,如活用,拟人,比喻,通感,化动为静等。第二步:把该字或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想像,再现诗句表现的图景。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

下一篇 :返回列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