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秋晚登城北门①
陆游
幅巾②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③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④。
(注)①城北门:成都城北门。②幅巾:当时读书人闲居时的一种装束。③杜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诗中用杜陵借指长安,暗喻故都汴京。④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描绘诗人装束和出游地点,紧扣诗题,写出了诗人闲散的生活和日趋衰颓的状况。
B.颔联巧用“杜陵秋”暗指宋朝故都汴京,寄寓着诗人对已逝美好生活的深情留恋。
C.“搔首”“倚楼”的描写,表现诗人心忧国家安危,感叹命途未卜,抒发了忧国深情。
D.尾联“横槊赋诗”借指诗人戎马生涯,“非复昔”包含着对戎马生涯已成往事的感慨。
【2】诗人的“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答案】【1】B
【2】①悲秋之情。诗人登上城北门楼,深秋时节,西风劲吹,眼前凄凉的景象使人愁绪满怀。②山河沦陷、忧国伤时的叹惋。颔联和颈联抒发了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关怀,对沦陷故都的怀念、忧虑之情。③身世遭际,前途未卜之愁。诗人瞻望自己的前途,身世安危未卜,搔首不安,愁肠百结。④壮志难酬的悲愤。远望烽火,仰视雁阵,想到岁月空逝,兴复无期,而自己却报国无门,悲愁难耐。
【解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颔联巧用‘杜陵秋’……寄寓着诗人对已逝美好生活的深情留恋”错误,从诗中来看,从诗中来看,颔联“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两句是写对边境情况的忧虑和对关中国土的怀念,前一句中“散关”是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诗人过去曾在那里驻守过,今天登楼远望从那里传来的烽烟,说明边境上发生紧急情况,作为一个积极主张抗金的诗人,必会感到深切的关注和无穷的忧虑;后一句是说深秋来临,北地天寒,鸿雁南飞,带来了“杜陵秋”的信息,陆游常盼望从北方传来好消息,但这次看到鸿雁传来的却是“杜陵秋”,“杜陵秋”三字,寄寓着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关怀,对故都沦陷的无比忧虑。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从题干的要求来看,本题问的是“诗人的‘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然后到诗中找到“愁”的表现或者能够引发“愁”的内容,最后概括作答。从诗歌标题来看,《秋晚登城北门》交代时令、活动,首联“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叙出游地点、时间、景象以及感受,“卷地西风”造成的凄凉景象使人发愁;颔联“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写对边境情况的忧虑和对关中国土的怀念,颈联“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对此发问:国家可兴亦可废,而谁是兴国的英雄?时代可安亦可危,谁又是转危为安、扭转乾坤的豪杰?山河兴废难料,身世安危未卜,瞻望前途,令作者搔首不安,愁肠百结,这是为国事而愁;尾联“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横槊赋诗”,借指陆游于南郑任四川宣抚使幕府职时在军中作诗事,他经常怀念的,正是“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戎马生涯,而现在这些已成往事,“非复昔”三字包含着很多感慨,诗人虽然离开南郑已有五年之久,但金戈铁马,魂绕古梁州”,正是报国心志的抒发,这是为自己不得志而愁。考生可以围绕这些方面分析“愁”的原因。
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